就凭Tegra K1,英伟达想翻身?
在日前开幕的CES2014上,英伟达发布了Tegra K1新一代移动处理器,有意思的是英伟达居然用一个型号发布了两款处理器。192个Kepler架构的GPU核心,让Tegra K1在GFXBench 3.0中的性能接近苹果A7的三倍。性能非常惊人。
▲超强的性能
英伟达在移动市场一直命运多舛,这次凭借超强性能的Tegra K1能够翻身吗?我们来做一个解读。
一、Tegra K1的真相
其实按照英伟达的产品路线图,2014年CES上拿出来的应该是Tegra5,也就是Tegra K1的第一款,四个ARM A15核心处理器加上192个Kepler架构的GPU核心。
▲四核版本的K1
而使用两个64位核心的Tegra K1第二款,实际上是Tegra 6,也就是英伟达多年以前就卧薪尝胆的丹佛计划,丹佛计划是英伟达准备挑战Intel桌面处理器的高性能ARM核心,仅仅使用了ARM的指令集,而没有用ARM授权的核心,很类似苹果A7处理器的方式,追求超高的性能。
因为苹果A7在2013年就发布,将移动处理器提前进入了64位时代,三星,高通也纷纷跟进,于是英伟达也不得不提前发布,把丹佛核心归入Tegra K1的第二款。
▲双核64位的K1转播到腾讯微博
▲2011年公布的丹佛工程
所以,Tegra K1的第一款和现在小米3正在使用的Tegar4区别不大,差别仅仅在GPU上。而下半年的第二款Tegra K1,才能性能值得期待的新产品。
二、英伟达的野心
Tegra K1的重点在于Kepler架构的GPU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高性能的3D处理器,让我们游戏跑的更爽。
但是实际上不止于此,英伟达的Kepler架构GPU不仅仅可以用于3D渲染,更可以用于通用计算,具有非常强大的性能。
通用计算可以用更少的晶体管,更低的功耗和发热获取比普通CPU更高的性能。
英伟达的Tegra K1首先在手机处理器上实现了通用计算的功能,也就是说,如果编程和任务合适,Tegra K1可以爆发出10倍于竞争对手的超高性能,应用于对手无法应用的领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多的用途。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这才是英伟达的野心。
三、英伟达的软肋
英伟达进入移动领域很早,早在iPhone出现之前的WM时代,英伟达就发布了移动GPU——Goforce系列。
▲英伟达移动处理器的先驱Goforce
但是英伟达随即就发现,移动领域是需要集成的,独立GPU没有市场,于是英伟达就购买了ARM的授权,把CPU和GPU集成起来,这就是Tegra系列。Tegra2算是获得了短期的成功,成为当时第一个双核手机处理器。
▲风光一时的Tegra 2
但是智能手机的核心不是应用处理器(AP),而是基带处理器(BB),一个手机先得能通讯,然后才是娱乐,买了ARM授权,融合CPU和GPU是不够的,还要融合BB才行。否则,只要高通和MTK在供货上稍作手脚,英伟达的成功就会像沙滩上的大厦一样轰然倒塌。所以英伟达收购了基带厂商Icera,补上自己的短板。
不幸的是,2011年5月收购至今,英伟达都没有消化完成推出可以用的集成处理器,这就是英伟达的软肋,Tegra 3和Tegra 4的磕磕绊绊都和这个软肋相关。
四、英伟达能够靠Tegra K1翻身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Tegra K1虽然性能强劲,但是基带的软肋并没有解决。要做Tegra K1的移动产品,必须搭配一个价格不菲的基带处理器,还要做负责的调试匹配工作,而选择高通、MTK则无须搭配,成本更低。
另外一方面,移动领域对高性能的需求小,而对功耗的要求高,英伟达并没有优势。英伟达手机通用计算设想很美好,但是需要复杂的编程和合适的应用场景,手机比PC更难找到(在手机上渲染视频?挖矿?分布式计算?),通用计算的优势短时间不会体现。
优势难以体现,软肋还没弥补,所以Tegra K1的前景并不美妙,英伟达要翻身还有待后来的产品。
- 01-07东方联盟网培训质量如何?靠谱吗?
- 11-14如果支付宝破产,中国经济会怎么样?
- 11-14刘强东把100亿放在她旗下,而不是章泽天,与妻分家产?
- 11-11聚美优品陈欧:一个网红的衰落史
- 10-17【郭盛华VLOG】短视频是企业未来营销趋势?
- 09-09因传播计算机病毒,广东一“95后”黑客获刑6年半
- 04-21为什么苹果公司没有产生更多的亿万富翁?
- 04-03为什么多数互联网公司CEO都是做技术出身?
- 01-11全球最受赞誉公司揭晓:苹果连续九年第一
- 12-09罗伯特·莫里斯:让黑客真正变黑
- 12-09谁闯入了中国网络?揭秘美国绝密黑客小组TA
- 12-09警示:iOS6 惊现“闪退”BUG
- 01-06马斯克宣布Grok 3即将推出,计算量大幅提升
- 01-06XR市场迎新变局,国内相关企业蓬勃发展
- 01-06盒马新任CEO发全员信 将冲击千亿规模
- 01-06加速AI基础设施投资,微软计划斥资800亿美元
- 01-06雷军透露小米汽车工厂开放参观预约,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