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老 让老人共享“数字化生活”

浏览:
字体:
发布时间:2022-10-09 10:36:20
来源:

今年的10月4日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重阳节”,两个节日相逢,再加上国内有好多地区正因疫情而进行静默管理,因此,一家人在一起,这个时候恰恰是年轻人教家里的老人学一些新科技的好时候。比如手机的多种应用,比如,如何防止诈骗?比如平常老人眼睛花了,剪指甲不方便,年轻人就可以帮忙,再比如老年人抑郁的也在增多,年轻人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治疗。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67亿,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同时,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老人,科技能帮上什么忙?科技如何能陪伴老人慢慢地变老?《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科技如何为老年插上翅膀。

弹奏乐器是唐臣晚年生活的陪伴。但在多年前,他发现自己的听力逐渐退化,乐器的声音开始模糊不清。唐臣干了一辈子的水泵工,满是噪声的环境,让他对听力的衰减并未察觉,当发现时已是较为严重的听力障碍。

在他生活的镇子上,听障老人还有不少,戴助听器的却不多。他们要么认为只是“耳背”不需要矫正,要么听不见了也不说,不想给孩子负担。唐臣却不一样,他不仅要说,还要弹还要唱,还要大声地唱,好像越大声,声音就越留得住一样。

唐臣70岁的时候,儿子给他买了一个价格一两百元的助听器。他能听到了,但助听器里总有沙沙的声音,不过后来也习惯了,就算再吵,也比听不到的好。直到最近,社工和志愿者告诉他,他的助听器分辨不了语音,其实只相当于一个扩音器。

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委员 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主任 商世东:很多时候国内的助听器在进行放大的时候,往往连带着语音和噪声一起放大,当没有人讲话的时候,把整个房间里面的本体噪声、风扇的噪声,或者窗外的交通汽车开过去的声音,通通都放大了,长时间佩戴以后,第一戴的时候就不舒服,第二个戴久后反而对听觉神经造成一个损害。

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但助听器的使用率却不到10%。助听器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的微型电子产品,进口助听器价格动辄上万,国产助听器在技术和体验上仍有欠缺,这使得助听器远不如老花镜那么普及。帮助国产助听器跨过降噪等技术难关,成为音频工程师商世东近两年的着力点。

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委员 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主任 商世东:我们的工程师就是把八大场景里面典型的环境背景噪声通通采集回来,然后结合助听器本身的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信号特性,来专门训练我们的机器学习模型。像比如说啸叫抑制的,像比如说降噪的,都用AI的模型来显著的改善它的一个体验。我们的测试数据有80%提升的表现。

前不久,在政府和企业的捐赠下,这款应用了新AI算法的国产助听器送到了唐臣家中,帮助他听到了久违的清晰世界。在工信部刚刚公布的《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中,这款助听器也成功入选。而在这份推广目录中,既可以看到助听器、冰箱等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还有老年穿衣器、穿袜器、指甲剪等生活小物件。在福州的一家养老机构里,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专门为老人设计的用品。

挤牙膏器,三合一药盒,挂在脖子上项链放大镜,可以推可以坐的小车,这样的老年用品多达200多种,是两年前养老院为提高老人生活质量采购而来。但是由于国产老年用品市场起步晚,要买齐这么多产品十分困难。

采购渠道的困难,采购价格的高昂,限制了这些产品在养老院的推广。一些产品很受欢迎,但老人又不舍得持续花钱。老年用品市场潜力巨大,但能否精准满足老人的需求,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相关企业需要更多的精耕细作。

怎么去帮助悬空老人?

这个十一长假,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采取的都是周边游,比如在北京,就有人感慨,到郊区旅游的价格已经够平常去欧洲的。就这样,还一房难求,但对于很多老人,尤其是高龄的老人来说,不要说疫情,就在平常时候想周边游或者想小区游都非常费劲,因为有的老楼没电梯。虽然现在很多老楼在加装电梯,但那得征求邻居的同意,于是就有很多老人悬在半空中,没法下楼,虽然已经有了帮着老人爬楼的新产品,但在实际生活中,费用高、不了解、障碍依然很多,怎么去帮助悬空老人呢?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家住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的徐女士,为了带脑梗的老伴外出看病,一早预约了爬楼机服务,只需两名工作人员和一部爬楼机,就能让家住楼梯房的老人轻松下楼。

随着爬楼机的履带开始转动,不到十分钟,老人便从六楼下来。这样的老公房社区在上海并不少见,年轻时搬入的居民已经随着房子慢慢老去,经常能见到身体尚佳的老人照顾着身体较弱的老伴、六七十岁的子女照顾着八九十岁的父母,当他们出行需要上下楼梯时,就格外不便。

过去,加装电梯主要对策,但由于成本高、周期长、邻里协调困难,使得部分楼栋难以推行,被困在楼上的“悬空老人”只得寄希望于这些年兴起的爬楼机。

上世纪动迁安置进该小区的胡克明老人,因病需要每周下楼三次做血透,71岁的他因骨质疏松,近十年来,上下楼都格外困难。2017年,胡克明所在的静安区民政部门开始向爬楼机公司购买服务,老人提前半小时预约即可,不需要支付使用费,目前已提供了7万人次的服务。

据该公司调研,静安区住在两层楼及以上的80岁以上老人,有近2万户。目前公司的14台爬楼机、26名培训合格的操作员,为常年趴在窗户、望楼兴叹的老人服务着,他们之中的八成,上下楼是需要外出就医,实属刚需。

目前,上海各区各街道财政对“悬空老人”爬楼机服务的补贴力度不同,除了静安区的民政全额补贴,其他区都给出了限定条件。爬楼机使用一次的市场价在一两百元,没有补贴的区域内,“悬空老人”只能精打细算地使用。

上海凯成公司养老事业管理部运营总监 俞锋:这个费用如果让老人承受的话,还是费用比较高的,按照成本来算,我们服务一次的成本大概在150块钱左右,一台设备的话大概是在4万多块钱,那么后期常态化运营还是以人力成本为主,因为每次上门服务都需要两名工作人员。

一周前,上海发布的2022至2025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中就提出,推进健康老龄化政策协同与融合发展,要鼓励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针对“悬空老人”出行难问题,在有了硬件和技术后,如何理顺“谁付费”的社会参与机制尤为重要。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为老年人提供了哪些方便

说到科技帮助老人,自然还得说疫情状况下,老人们的生活与出行。表面上看,互联网让疫情下的人们得到了很多便利,也在疫情管理中,手机的应用无处不在, 绿码 走遍国内天下, 黄 码本市都寸步难行。但对于老人来说,手机都 玩 不利索, 玩 健康码更费劲,好不容易学会了,又得出行提供72小时内核酸,查核酸又得用手机,于是很多老人为了减少麻烦就不出行了。那么,工信部从去年就开始对互联网应用进行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快两年了,除了字体变大之外,还有哪些为老年人提供的方便呢?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志愿者 姜秀萍:最近一年,我们小区的老人比以前打车方便多了,有很多老人问我,用什么方法能特别快打到车,我马上就给他们带到这儿来。这就是我们小区的暖心车站,距离我们居民也就三五分钟。

64岁的姜秀萍是北京东城区的一名社区志愿者,经常陪着小区里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去医院看病。周五上午,她要送的是80岁的邵大姐。这是一位独居的失独老人,最近4年,她反复在家中摔倒,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后,只能靠助行器短距离行走。对姜秀萍来说,推轮椅、上医院只是力气活,以前最让她头疼的是打车太难了。

从开始叫车到老人上车,一共用了不到5分钟。这样的助老车站,是去年底,国内某地图应用厂商推出的适老化改造项目,目前已在全国31座城市启用了3300多座。

在助老车站扫码,和在手机软件上叫车一样,能够进入相同的队列,等待出租车响应。近些年,随着网约车的普及,很多老年人发现路边招手已经很难再打到车了。一些车虽显示“空车”,但其实已在网上接了单。姜秀萍也曾试过打车软件,但光打字、定位起止点,就让她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打到车,又看不明白地图,找不到司机,遇到一些不耐烦的,直接就被取消了订单。

而除了手机应用之外,“适老化改造”这个词,更多的是出现在居家场景中。

年过九旬的王彩英,几年前,因为家里卫生间这个高出地面4、5厘米的台阶,摔了一跤,手腕、大腿骨折,此后,再也没能恢复。在医学界流传着一个可怕的名词,叫做“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许多老人本来身体非常健康,就是因为摔了一跤,结果急转直下,卧床不起,一年死亡率高达50%。目前,一些家居改装已被证明能够有效预防老人摔倒,比如,在卫生间、床边、桌子旁等老人经常起身的位置加装扶手,抹平老人行动路线上的障碍,把浴缸改为淋浴,加强照明等。各地政府也已拿出政策,提供一定比例的报销,但却没有引起许多家庭的足够重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周燕珉:老年人自己也要做好思想准备,老人现在一看就说这么麻烦的事儿,我就不想弄了。这个思想是错误的。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可能有一天突然生个什么病,可能下滑特别快。当老人身体还可以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应该开始为老年人做装修了。万一他坐上轮椅了,或者卧床,这个家还能够继续支撑他的生活。孩子们也应该早点为老人考虑这个,应该是未雨绸缪,做好这种策划。

但即便做好这样的改造,也很难保证老人们万无一失。新闻中经常有独居老人摔倒1、2天后才被发现的报道。摔倒后的5分钟是最佳的施救时间,为更快、更及时地发现老人发生危险,国内一科研团队模仿了上万条老人摔倒的场景和姿势,经过人工智能反复学习,研制出了一款可识别老人摔倒并迅速报警、求救的摄像头。三年前,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科技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能出现更多的科技,给老年人带来便利和照护,兜住厚厚的安全感。

由于1962、1963、1964那几年出生的人口非常多,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年开始,我们又进入了超级快速老龄化的阶段,时间过得很快,15年前,我在拍《岩松看日本》的时候,其中有一集就关注的是日本养老,当时一个小细节是东京的水道局每天通过电子邮件给老人的儿女发送老人的用水信息,如果数据反常,就说明有危险,当时觉得真超前,可现在一想周围的独居老人,就发现我们也非常需要这样的细节。15年前我才39,今年都54了,那个时候关注老年人问题是意识到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而现在,果真已经来了,关注今天的老人刻不容缓,因为就是关注明天的我们自己。

>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资讯 | QQ | 安全 | 编程 | 数据库 | 系统 | 网络 | 考试 | 站长 | 关于东联 | 安全雇佣 | 搞笑视频大全 | 微信学院 | 视频课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作品发布 | 网站地图 | 官方微博 | 技术培训
Copyright © 2007 - 2024 Vm8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498号 粤ICP备19097316号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