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科学,为创新培植肥沃土壤

浏览: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7-01 17:19:14
来源:科技日报

杨凯制图

6月初,一份重磅文件公布。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了两个目标: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这一比例达到2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感慨,它是我国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在,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站在这个节点,回顾过去百年,任福君说,可以看到,党对面向全体人民的科学普及的重视初心不改,一以贯之。

科普萌芽在革命老区破土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重视科普工作。萌芽时期的科普事业,是与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事业同步开展的。

任福君说,革命战争时期,老区普通民众的自然科学知识文盲率达90%以上。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知识、文化普及工作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相结合,帮助他们过上“科学的、进步的”生活。

1940年,“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团体。“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时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宣言》,其明确规定,要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地深入人民群众,使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进步的道路上发展。以此为契机,陕甘宁边区的科普活动逐渐繁荣。

科普队伍有了自己的组织

时间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科普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条指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即新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和第一个科学技术普及组织。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在此背景下,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完成。任福君说,这标志着我国的科技事业走向了以科技政策为指导的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1958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合并成立中国科协。其基本任务就包括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

科普政策不断完善、系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强调“必须大力做好科普工作”。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科普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科学普及与创新文化作为一个专题,明确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上升为国家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科普动员机制基本形成,科普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系统。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

任福君指出,我国逐渐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多部门联合协作,公共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科普事业宏观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这成为科普事业不断发展的保障。

1996年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有效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门的科技资源。

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2008年,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等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国务院分管领导同志每年都听取工作汇报,研究促进纲要实施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科普地位提升至空前高度

2012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开始在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建设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战略全面升级,突出体现在科学普及事业战略地位提升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些话将科普工作摆在事关国家创新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任福君说。

任福君介绍,2012年以来,科普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信息化、协同化和国际化水平,以更加强劲的科学普及之翼支撑、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秉持创新、提升、协同、普惠的理念,构建层次丰富、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科普”新引擎,持续打造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普中国”等为代表的科学权威的科普品牌,形成汇聚海量资源、开放融合、互动共享的科普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到2020年的10.56%,科普成效显著。

短短几十年时间,为何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能够迅速提高,科普事业能够蓬勃发展?

任福君说,在科普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瞄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从公众需求出发,不断创新科普供给侧的能力建设和服务改革,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提升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科普手段上,我国也注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集成科普资源、创新传播平台。在科普工作中,打通部门壁垒,实现科技资源的科普化利用;动员各级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工作;让产业界不断积极参与科普,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保证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此外,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新的时期,新的目标,新的举措。未来,中国的科普事业将会更加繁荣。

>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资讯 | QQ | 安全 | 编程 | 数据库 | 系统 | 网络 | 考试 | 站长 | 关于东联 | 安全雇佣 | 搞笑视频大全 | 微信学院 | 视频课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作品发布 | 网站地图 | 官方微博 | 技术培训
Copyright © 2007 - 2024 Vm8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498号 粤ICP备19097316号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