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还是依赖手机,这是一个问题!

浏览: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12 08:31:23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

  最近微博上有条“无手机挑战”视频,说的是不用手机与用手机的区别,感觉很有意思。一对男女主角,分别试验了用传统与现代的方式处理日常事务如挂号、查公积金、买地铁票、缴电费等,发现完全忙完这些事情,不用手机需要花18个小时,而用手机上的支付宝、12306等软件,则只需要几分钟就行。

  这条视频的创意,仍然通过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贬男褒女”模式呈现,男主角成了保守、笨、不会变通的代名词,而女主角则是时尚、聪明、灵活的代名词……视频让人切身感受到了用手机与不用手机的大不一样。


 

  这里要厘清一个概念,即手机归手机,软件归软件,即便是进入智能时代,手机仍是物质意义上的载体,软件才是改变人们生活的关键。开发者为软件灌入的人性化、智慧、预见性,在彻底更改大家的惯性思维。因此,更准确地说,智能手机+万能的App,已经使得人们的生活秩序由慌乱繁复变得简单从容。

  有个常见的说法叫“手机正在成为人类的器官”,这个“器官”是“手”还是“头”?虽然手机像是长在了人的手上,但它却不是手,而更接近于“头”。或者更准确地说,手机正在成为人类的外挂大脑,手机里安装的App,快速实现着真大脑与外在大脑发出各种的指令信息,其迅捷与便利,往往令使用者赞叹生逢其时。

  我虽然常常在手机上用支付宝购物、还信用卡、转账,但还未用它挂号、查公积金、买票……虽然这些功能,已经简单到只需手指点点即可,但巨大的生活惯性,仍然使很多人依赖传统渠道与传统方式来安排生活。比如有一次去外地某景点旅行,我看到可以手机买票、凭二维码入园的提示,但犹豫了几秒钟,还是选择去窗口排队买票。那次酷热天气排队买票的经历,也使得我下定决心,这是最后一次,下次无论如何要用手机买票。

  你看,人的惯性思维多么可怕,就是觉得一张纸的东西拿在手里才放心。这是需要扫除的一道顽固的心理障碍。但好的事物,总会诱惑着人们对未来充满想象与期望。比如,不少朋友对我为何不办理ETC表示不解,而我不办的理由是,或许用不了多久,支付宝捆绑汽车牌照收费的功能就会实现。

  手机在当下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手机也承受着非议。比如,有人觉得手机绑架了人的生活,刷微博刷朋友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让亲情单薄。经常听到有声音呼吁人们放下手机,建议多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呼吁是对的,但因此彻底否定手机的价值则大可商榷。有人说,手机铁定已经成为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驱动源,但在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上,使用者有绝对权力。那些被手机绑架的人,只是错误地看待了手机的功能,而真正意识到手机本质的人,会把它转化为强大的效率提升器。

  厌恶手机,折射出一种微妙的心理,我觉得这是对自控力不足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归根结底是厌恶自己薄弱的意志力和消极的生活态度。而依赖手机,恰恰是追求新鲜事物、改变生活庸常的一种体现。当然,这种依赖是按环境不同、需求不同而变化的,有节制的依赖,有控制的使用,会让手机成为有力的器具,帮助生活走向更美好。

  莎士比亚活到现在,恐怕也得唏嘘一番:厌恶还是依赖手机,这是一个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资讯 | QQ | 安全 | 编程 | 数据库 | 系统 | 网络 | 考试 | 站长 | 关于东联 | 安全雇佣 | 搞笑视频大全 | 微信学院 | 视频课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作品发布 | 网站地图 | 官方微博 | 技术培训
Copyright © 2007 - 2024 Vm8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498号 粤ICP备19097316号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