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手机:是噱头还是终结平板电脑的开始?

浏览: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22 08:07:35
来源:威锋网

  2017 年 iPhone 的诞生,移动领域的新一轮革命开启,带多点触摸屏幕的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千家万户,无人不知。不过,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创新却又显得停滞不前,基本上处于维持最基本的渐进式升级状态,无论是芯片、摄像头还是屏幕的升级均是如此,只要相对上一年有所提升,无论提升是大是小,也会被厂家定义为新一代智能手机的标准。

  今年智能手机外观上最大的变化和卖点自然是屏幕,18:9 或 19:9 这类超宽屏比例的屏幕开始盛行,推动全面屏的革命。不过很显然,智能手机在外观上的真正变革已经停滞不前,因为要说全面屏,你甚至可以追溯到 2013 年夏普推出的机子,五年过去了全面屏所面临的问题现在才开始着手解决,例如解决听筒、前摄和指纹传感器位置这些问题,可最终仍只是增加卖点而已。

  全面屏并非变革,还要等可折叠屏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相比传统造型的机子,虽然全面屏的屏幕是更长了,可视面积也更广了,但智能手机能做的事情依然是以娱乐性质为主。真正涉及到文字处理、应急工作这类的轻量化场景,大多数情况下至少还是得通过平板电脑或 2 合 1 类型的笔记本电脑来完成,外观变革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还是在于屏幕大小限制,总不可能鲁莽地设计一款 12 英寸屏幕的手机。

  其实早在夏普推出全面屏手机的 2013 年,三星就已开始着手手机屏幕如何变大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可折叠屏幕”手机的研发。当时三星预计 2015 年可折叠、可弯曲的手机就能问世,但 2015 年时三星再一次公布 Project Valley 项目新线路图时,却表示在可折叠屏幕在研发过程中技术上碰到了障碍,该项目的第一款机子 Galaxy X 还要再等等。直到最近,三星旗下 Samsung Display 部门才证实可折叠屏技术要等到 2019 年方能成熟。

  说实话,可折叠手机目前面对的最大困难在于硬件,最基本的可弯曲的显示屏至今未有量产的例子,因为在量产之前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依然不小。三星的工程师曾表示,晶体管是显示器架构中最薄弱的环节,负责为单个像素供电的组件尚未足以抵御频繁折叠。另外,现在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还没有真正破解材料科学,来制造出能够反复弯曲、折叠的电极。

  当然,可折叠屏能否能承受长期苛刻使用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技术难点。例如说,显示效果是否依然足够出色,能不能达到常规手机显示屏相同的显示品质,包括色彩、色准、色域、对比度等。而品质的关键又必须谈到成本的问题,此类屏幕的成品价格是否能达到一般消费者的预期?与此同时,即便可弯曲屏问题解决了,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设计出可折叠的手机,因为每一款手机由数十乃至数百个组件组成,包括内存、储存、电池、主板等关键组件,也需要具备类似的柔性能力。

  作为可折叠屏研发的先行者,三星曾乐观对外表态,声称接下来将会率先推出“单向”可折叠屏幕的设备,可以“上至下”折叠或“左至右”折叠。在此之后还会再推出“双向”可折叠屏幕设备,既可上至下折叠,同时也可“左至右”折叠。可对于问世时间,三星总是表示“快了”,声称主要障碍只剩下过高的成本,认为作为一般设备使用的话根本无利可图。

  而三星的老乡 LG 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声称打造一款可弯曲移动设备没有太大压力,技术并非高不可攀,只不过今天的成本过于昂贵了。不过,LG 也还是谈到了硬件难题,称不只是可弯曲屏幕,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柔性原件,如电路和电池的成本。如此来看,无论是 LG 还是三星,一定都不希望推出的只是像中兴 Axon M 那样的可折叠手机。

为什么要坚持做可折叠手机?这有什么好处吗?

  可折叠手机是未来产物吗?答案显然不是,因为可折叠手机其实并不新鲜,最早的那些翻盖机就是可折叠类型的手机,只不过一边是物理全键盘另一边是屏幕,通过铰链连接在一起,两边相互配设实现交互操作,最早的经典手机就是 Nokia E90。在 E90 之后,不少翻盖机都提供了两块屏幕,即内主屏和外副屏,外副屏主要用于显示时间和通知等信息。

  然而,随着iPhone引领的多点触摸屏新机的潮流到来,虽然仍有提供触摸屏的翻盖机,但大量交互操作已经更集中于屏幕部门,因此物理键盘这部分渐渐被屏幕虚拟键盘所代替,从而处于淘汰的边缘。虽然翻盖类型的可折叠手机没有灭亡,现在市面上还有销售,例如三星 W 系列,还有最近宣传很多的中兴 Axon M,不过这些都不是理想中的可折叠手机,Axon M 也只是中兴朝着“真”可折叠手机方向的一次探索而已。

  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有那么多手机制造商重新考虑折叠手机了呢?还是那句话,科技在进步!主要是随着硬件条件更加的成熟,更多制造商认为一些理想中的概念可以更快来到现实,尤其是手握面板技术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厂商。所以,这些年整个科技行业几乎都对折叠设备有所憧憬,希望将科幻变成为现实,包括谷歌、苹果、微软、三星、LG、联想等等。

  不少厂商都申请了大量相关专利,甚至有传言说一些厂商很快即将发布可折叠的设备。例如,LG 从 2016 年年底就传出 2018 年可量产可折叠屏,也有传微软正研发可折叠的Surface移动设备。就最近 3 月底,还有消息称苹果一款可折叠的设备预计最快将会在 2020 年正式推出。我们看过苹果可折叠设备的专利不少,甚至提到苹果不仅尝试了玻璃、纤维、铝及塑料材料,而且不排除具备柔韧性及抗裂开外“纳米碳管”技术。

  再说到可折叠手机有什么好处的问题上来,相信很多人都会问这样的疑问。目前各大手机厂商的专利和概念告诉我们,可折叠手机的意义非凡。此类设备最大的优势特点在于,设备在折叠状态时可保持常规的小尺寸智能手机的外形,因为小体积便于携带,就像手机可放进口袋里,而当处于展开状态时,又能提供两倍面积的大屏优势,作用相当于平板电脑。

  简单地说,有了可折叠手机之后,用户随心所欲使用移动设备的梦更加现实了。有了这类受益于屏幕和外形设计优势的设备,只要用户愿意,至少可以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任意切换,享受“智能手机 + 平板电脑”两者合二为一的体验。

  当然,可折叠手机需要的不能仅仅只是噱头。

  今天,智能手机越来越大,部分功能上也开始更接近与电脑,因此手机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主要的移动计算设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计算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文章开头所说的文字处理、应急工作这类的轻量化场景就愈发成为主要追求。所以,一款可折叠手机的卖点不应该只是更大的可视面积,在展开时,应该能够提供平板电脑乃至超轻薄或 2 合 1 笔记本电脑的优势,满足更加苛刻的移动计算场景。

  不可否认,折叠手机一旦问世,一定会成为惊叹世界的热门话题,但如果只是提供可折叠屏幕的硬件,纯粹为了可折叠而没有任何折叠之后的体验,或利用折叠屏的优势,那么折叠屏除了新鲜感之外又有何意义呢?相信用户对此会很快失去耐心,认为这是嘘头产品。因为消费者在移动设备上没有得到想要的体验,尤其是那些追求便携轻量级办公性能体验的用户,他们会认为白花钱了。

  所以,只希望那些已经计划推出可折叠手机的公司,不要只强调这是一款“可折叠”的手机,功能和实际意义上的宣传才是重点,尤其是更加强大的移动计算体验。不过,要满足更苛刻的移动计算体验,前提就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考虑。

  首先在硬件上,即便是轻量级办公,对目前智能手机的处理性能也有较高的需求,芯片之后续航最为关键,谁也不希望利用平板模式编辑照片或剪辑视频到一半就没电了,至于对更多外设的支持也应该是考虑事项。再者软件,软件必须是可折叠手机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体验至上。折叠或者展开的形态只是硬件上的变化,而软件体验上应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的来说,可折叠手机应该往平板电脑或者 2 合 1 笔记本电脑体验的方向前进。当然,这就要求软硬必须结合,而且应用生态也应该配合,要求开发者适配。此外,可折叠手机的配置选项应该足够丰富,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尤其是最高档的硬件应足够强大,因为追求生产力的用户可不满足于简单的手机功能和性能。

那么,未来可折叠手机将终结平板电脑了呢?

  目前手机的系统针对移动计算需求的优化一直在持续中,尤其是面向轻量级办公方面。例如运行 iOS 平台的 iPad 产品线,在配备强大硬件性能的同时,还引入了不少 macOS 上的元素,诸如提供 Dock 程序坞,支持从程序坞快速访问常用 app 和文稿,支持通过分屏浏览模式和侧拉功能进行多任务处理,还可以在不同 app 之间拖放图片、文字和文件。

  也就是说,当苹果完成可折叠手机设计时,利用 iOS 系统在 iPhone 和 iPad 模式之间的切换,就能轻易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在苹果之外,微软应该是平板电脑轻量化办公做的最好的巨头,之前仍未放弃 Windows Phone 之前,就已经在手机上设计了功能强大的 Continuum 模式。如果微软也完成了可折叠手机的设计,当初需要连接大屏幕显示器才能体验 PC 的操作,将变成只要展开屏幕即可。

  那 Android 阵营没有动作吗?其实原生平板系统就算 Pixel C 也不能提供完美体验,更不用说所谓的 PC 模式了。今年暂时只有两大手机制造商开始为旗舰提供类似微软 Continuum 模式的体验,一个是三星,另一个是华为,在原本为手机设计系统的基础上,提供 PC 与移动设备融合体验的 PC 模式,连接大屏幕就能体验充分结合两者优势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在可折叠设备上,意味着也将能带给用户一种寻常的熟悉感。

  如此来看,原生系统的情况下,可折叠手机若处于平板模式,目前苹果和微软相对有优势,更进一步说,在纯粹的桌面式的计算场景中微软更强。不过,当使用智能手机模式时,iOS 和 Android 设备则更有优势,更能满足以用户长期手持使用设备的需求。但不管怎么样,现阶段无论哪一个阵营,或多说少已经具备或正在探索手机转换大屏幕的体验,这对未来可折叠手机的问世有不小的助推作用。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当折叠设备问世时,如果硬件和软件上都更满足小屏切换大屏的体验,纯粹平板电脑的日子将越来越不好过,甚至终有一天会完全取代。不过,即便可折叠手机软可以配合硬件做得很好,不再是噱头,但以下几点,在初期仍然是可折叠手机必须面对同时也是消费者一定会认真思考的问题:

  -可折叠手机打开后屏幕可以有多大? 一款 6 英寸的智能手机,展开之后真的会是 12 英寸的平板吗?因为涉及到屏幕比例的问题,21:9 的两台机子展开后或许会是 21:18,接近于正方形,也可能会是更加夸张长方形的 9:42,显然趋于正方形的 21:18 或者 16:18 更合理,可这是用户想要的更大化的可视面积了吗?

  -可折叠手机是否会很厚重? 中兴那款最新的铰链连接设计的 Axon M,双 5.2 英寸屏,厚度达到了 12.1mm,重量更是来到了 230g,放在今年从设计角度考虑确实是相对笨重的设备了。真正的可折叠手机,又能做到多轻、多薄呢?相信没有消费者希望这种类型设备比传统手机厚重太多,否则设备大小就太像鼓起的钱包了,摸起来也会像老式的 PDA。

  -可折叠手机的续航如何呢? 可折叠手机要做到轻薄续航就会是担心的问题,按照常规非柔性新型电池的设计,也许只能在单独一块屏幕部分上安置,可 Axon M 那么厚了也只能塞进 3180mAh 电池,真正的可折叠手机能能塞多大呢?会有新型的柔性电池增加密度吗?又能满足双屏幕下平板模式续航多久呢?有关续航的问题真的太多。

  -可折叠手机的售价会很贵吗 ?毋庸置疑,可折叠手机是一种将概念转为现实的设备,也就是利基产品,初期售价一定相当昂贵,而且在大量厂商真正有能力量产之前,由于技术壁垒造成的高成本,必然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导致成品维持较高的实际售价。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和成本高,有能力量产的厂商也不会规模化生产,或只在很小范围内的市场进行销售。

  无论如何,“可折叠”的技术仍处于未公开阶段,相信大家所思考到的问题,厂商为了将概念变为现实也做了大量研究。但必须要说的是,每一家进行可折叠设备研发的手机制造商都精神可畏,毕竟勇于开创智能手机的全新类别,而且新事物的诞生未必坏事,这对沉寂已久智能手机领域是一大好事,为行业发展增加了新的方向,作为消费者也同样期望类似的新鲜玩意越来越多。

  当然了,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要会有过渡期,可能真正成熟、优质的可折叠手机成品,估计还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特别是等到普通消费者也能够接受的价格实现之后,这一切才变得真正有意义。最后问问大家,可折叠的手机真的有必要吗?这类产品未来会取代平板电脑吗?你对可折叠手机的期待如何呢?

>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资讯 | QQ | 安全 | 编程 | 数据库 | 系统 | 网络 | 考试 | 站长 | 关于东联 | 安全雇佣 | 搞笑视频大全 | 微信学院 | 视频课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作品发布 | 网站地图 | 官方微博 | 技术培训
Copyright © 2007 - 2024 Vm8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498号 粤ICP备19097316号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