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描绘中国航天未来

浏览: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3-11 10:03:13
来源: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樊 巍

每年的全国两会不仅是不同界别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履职尽责的平台,同样也是代表委员们展示过往发展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舞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们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宏伟蓝图。载人登月、海上发射、可重复使用火箭等一批重磅航天工程最新进展的消息描绘出中国将成为航天强国的愿景。

姜杰:2030年前中国可载人登月

《环球时报》近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处获悉,2022年该集团计划安排5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140余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将再创新高。其中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将完成6次重大任务,今年将全面建成空间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席总设计师姜杰在两会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当前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阶段。

姜杰介绍称,该型号火箭将同时满足载人月球探测及近地空间站后期运营需求。火箭的研制将突破13项重大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多机并联复杂环境预示与控制技术、高可靠健康管理技术、自主飞行控制重构技术、大承载轻质化结构与分离机构技术、高性能氢氧发动机、高性能液氧煤油发动机、高性能增压输送技术等。这些技术决定了火箭的性能指标,是载人登月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而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将使我国具备在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的能力,并为后续月球科考与开发、深空探测及空间资源利用打下基础。

姜杰还透露,我国还有另一款具有跨代意义的重型运载火箭正处于研制中,研制过程需要八到十年时间。这款重型运载火箭能跨越式提升我国进入和利用太空的能力,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百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0吨级,其任务覆盖面广、适应性强,既可用于空间舱段、空间电站等近地轨道大规模发射任务,也可用于载人登月、载人火星/小行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这款火箭将使我国空间活动进入全新的大规模探测阶段,保障我国在宇宙探索和太空开发中的优势地位。

姜杰称,“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的实施,将牵引精密制造、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科研能力、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使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引领世界相关技术发展的优势能力,形成以系统创新为牵引、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的良好格局,同时可对我国基础工业发展和制造业产生巨大牵引作用,促进航空、船舶等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跨域,带动我国民用产业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力引领和推动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建设。”

此外,代表火箭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也引发广泛关注。姜杰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也在进行相关技术试验。她介绍称,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将大幅度提升我国进出和利用太空的能力,拥有解决落区安全、降低发射成本、推动技术发展的显著优势。“当前火箭回收技术的难点主要包括发动机多次启动技术、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着陆缓冲机构的研制、高精度制导和控制技术、复杂气动外形下的热环境预示及大面积热防护技术等。”

吴伟仁:中国瞄准太阳系边际探测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中国探月工程未来的发展计划。吴伟仁介绍称,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已于去年年底正式通过立项审批,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探月工程四期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几次着陆,着陆之后计划在月球南极建一个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这是我们整个探月工程四期的主要目标。”

吴伟仁表示,探月工程四期将分三步实施,计划在2030年之前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目前研制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极区进行采样返回,争取从月球极区采集1-2公斤样品返回地球。吴伟仁表示,从极区采样返回的难度的确较大,但是价值也是很大的。

此外,嫦娥七号计划在月球南极着陆,对月球资源进行勘察,比如水冰以及月球南极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的勘察。嫦娥八号的主要任务是勘查如何对月球南极的资源开展利用。“我们希望能在现场分析研究月球南极资源的存在情况,为以后在月球长期工作打下基础,所以资源的利用特别重要。”

吴伟仁表示,探月工程四期几次任务的实施将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打下基础。“先建一个基本型科研站,之后逐步进行完善。计划是在2030年后继续实施几次任务,争取在2035年之前把国际月球科研站建成,建成后就可以长期运行。”

根据吴伟仁的设想,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上,多个巡视器、着陆器和飞跃器在月球表面连续协调地工作,由指挥中枢指挥它们协同工作。他还设想,可能将在月球上建立月球通信网络,比如在月球上设立WiFi,这样就可以保障通信指挥畅通,确保各种着陆器、月球车等分工协作。吴伟仁分析称,如果将月球科研站作为深空探测中转站,可能涉及深空探测器在月球上起飞以及在月球上解决燃料推进剂的问题,甚至包括从很远的深空返回后在月球上降落休整后再起飞。“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所以探测器在月球上起飞更容易。”此外,吴伟仁透露,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有意愿参与到国际月球科研站当中。

在采访中,吴伟仁还表示,中国的后续深空探测计划会是长期的、持续的,后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深远空间的小行星进行探测,把小行星的样品采集回来。未来还准备进行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探测。比如探测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对其实现预警、防御、处置等一系列应对措施。

再往远期看,吴伟仁表示,中国深空探测希望实现“两个100”: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实现对100个天文单位(150亿公里)之外的太阳系边际进行探测。“深空探测在航天领域属于制高点。”吴伟仁说,因为它无论从技术难度、规模大小还是科学贡献方面,都处于前沿领域。

杨利伟:十年内普通人有望上空间站

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的“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道上状态非常好,“太空出差三人组”将于4月返回地球家园。

周建平介绍称,今年年内,我国将发射两个空间站实验舱、两艘载人飞船、两艘货运飞船,将6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今年5月,我国将进入空间站工程的建造阶段。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会师”,并共同在轨工作一周左右时间。此外,周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我国的神舟飞船同样可用于太空旅行。经过多年工作,神舟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考验,飞行环境条件也被证明能让人们健康地度过太空飞行过程。但是中国空间站现在还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马上又要进入建造阶段,现在的目标是把空间站建好,发挥其科学和应用价值,这是建设中国空间站最重要的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两会期间透露,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是对空间站承载能力的验证。中国空间站建成之后,会根据需求设计航天员的在轨驻留时间,目前是按照国际惯例,以半年为一个常态化驻留周期,后续根据工作、实验需要,可能会延长在轨时间。

在采访中,杨利伟还针对“未来普通人能否进驻空间站”的问题表示,普通人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来到空间站参观,因为商业航天也是整个航天发展的大趋势。“从工程来讲,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性质的企业参与进去,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助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将来普通老百姓进入空间站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有这种需求,我们的资源允许,这应该不是一个很长远的问题。在‘十五五’或者可能在十年内实现,不是个技术问题,主要看需求。”

此外,杨利伟还表示,中国的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对国际合作有所考虑,现在许多国家向中国提出了培养航天员、联合飞行等申请。中国也在工程上预留了国际合作资源,小到试验,大到舱段级合作,预留了交会对接口,以服务将来的国际合作。“我们国家搞载人航天,对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机构的大门是敞开的。”杨利伟说,中国已经与外国公司开展了一批空间科学实验合作项目,将来还会有其他实验合作,甚至也会有国外航天员一起飞行。▲

>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资讯 | QQ | 安全 | 编程 | 数据库 | 系统 | 网络 | 考试 | 站长 | 关于东联 | 安全雇佣 | 搞笑视频大全 | 微信学院 | 视频课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作品发布 | 网站地图 | 官方微博 | 技术培训
Copyright © 2007 - 2024 Vm8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498号 粤ICP备19097316号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